[01178197]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控制系统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0DFA92050)”项目取得成果如下:       1.研制出了一系列村镇分散污水处理适用的高效低耗生物、生物—生态处理工艺,并进行关键设备开发,解决长期困扰村镇污水处理的经济实用、方便管理问题;开发了分散型污水处理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在满足污水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提高了费效比;开展了关键设备的应用示范,促进了村镇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处理控制理论的提升,可为我国村镇分散型污水的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项目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与德国的合作交流工作,吸引外方单位参与到我方的科研任务中,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了良好的技术联合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       3.相关研究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8项;申请境外专利2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已授权;培养研究生6名。
            
                “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0DFA92050)”项目取得成果如下:       1.研制出了一系列村镇分散污水处理适用的高效低耗生物、生物—生态处理工艺,并进行关键设备开发,解决长期困扰村镇污水处理的经济实用、方便管理问题;开发了分散型污水处理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在满足污水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提高了费效比;开展了关键设备的应用示范,促进了村镇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处理控制理论的提升,可为我国村镇分散型污水的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项目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与德国的合作交流工作,吸引外方单位参与到我方的科研任务中,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了良好的技术联合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       3.相关研究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8项;申请境外专利2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已授权;培养研究生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