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6620]生物可吸收颅颌面接骨系统项目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医疗器械
类型:
发明专利
技术成熟度:
可规模生产
专利所属地:中国
专利号:201010210593.6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
联系人:
苏州希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进入空间
所在地:江苏苏州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的目标产品是生物可吸收颅颌面接骨系统,主要包括接骨板和接骨螺钉。这种材料采用加压热流工艺,得到100-200纳米的晶体,并将材料置于聚乳酸(PLLA)基底中,形成复合材料,利用该材料进行射出成型制取可吸收接骨螺钉产品,该产品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易被人体吸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无免疫抑制问题、能促进骨细胞再生,更具有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是目前“人体可吸收内固定器材产品”的主要材料。
我国在该领域落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处于空白。以金属不锈钢、钛合金材料生产加工的人体体内固定器材,因这些材料在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与人体组织相差甚远,又不能被人体自行吸收等因素,给病人留下很多隐患。这些内固定器材,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这些“功成身退”的器材取出。二次手术不仅造成高昂的金钱成本,而且还在患者生理心理上产生极重的负担。而“人体可吸收内固定器材”可避免二次手术,完全被人体吸收,不会在体内留下植入物。是替代目前金属制造的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最佳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葛建伟,男,41岁,中共党员,博士学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卫生部专家急救组成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会员,上海东方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台联会副会长。
本人对于颅颌面外科手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该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形状设计、结构参数以及工艺要求上都有独到的见解。现本人及团队历时三年主持研发颅颌面外科手术用可吸收接骨系统、其核心技术包括系统的吸收时间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的强度设计、与生成型工艺设计。开发颅颌面外科手术用生物可吸收螺钉、接骨板等八个系列,获聚乳酸(此聚乳酸与国内的相比:具有更强的拉伸能力,硬度指标相对较高)成型工艺的研究、颅骨锁发明、实用新型的三项专利落到该公司。
2006年成为首批通过全国笔试与面试获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者,并受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大会组委会邀请赴会接受颁证。
2006年获第五届“仁济十佳青年”称号。
2006年论文《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区出血》获“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于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2006年10月完成上海交通大学校基金课题《血管内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支架的应用》。
2008年6月作为共同第一责任人承担并完成卫生部基金《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与临床干预措施的研究》。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创新基金项目-《PESSPG对SCVS作用机制研究及PESSPG制激器的开发应用》,2007年申请者作为中方第二责任人承担上海市科委对外(美国)合作项目“PESSPG对严重脑血管痉挛与脑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2010年获得第一届“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
2012年获得昆山市“领军型创业人才”
本项目的目标产品是生物可吸收颅颌面接骨系统,主要包括接骨板和接骨螺钉。这种材料采用加压热流工艺,得到100-200纳米的晶体,并将材料置于聚乳酸(PLLA)基底中,形成复合材料,利用该材料进行射出成型制取可吸收接骨螺钉产品,该产品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易被人体吸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无免疫抑制问题、能促进骨细胞再生,更具有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是目前“人体可吸收内固定器材产品”的主要材料。
我国在该领域落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处于空白。以金属不锈钢、钛合金材料生产加工的人体体内固定器材,因这些材料在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与人体组织相差甚远,又不能被人体自行吸收等因素,给病人留下很多隐患。这些内固定器材,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这些“功成身退”的器材取出。二次手术不仅造成高昂的金钱成本,而且还在患者生理心理上产生极重的负担。而“人体可吸收内固定器材”可避免二次手术,完全被人体吸收,不会在体内留下植入物。是替代目前金属制造的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最佳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葛建伟,男,41岁,中共党员,博士学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卫生部专家急救组成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会员,上海东方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台联会副会长。
本人对于颅颌面外科手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该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形状设计、结构参数以及工艺要求上都有独到的见解。现本人及团队历时三年主持研发颅颌面外科手术用可吸收接骨系统、其核心技术包括系统的吸收时间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的强度设计、与生成型工艺设计。开发颅颌面外科手术用生物可吸收螺钉、接骨板等八个系列,获聚乳酸(此聚乳酸与国内的相比:具有更强的拉伸能力,硬度指标相对较高)成型工艺的研究、颅骨锁发明、实用新型的三项专利落到该公司。
2006年成为首批通过全国笔试与面试获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者,并受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大会组委会邀请赴会接受颁证。
2006年获第五届“仁济十佳青年”称号。
2006年论文《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区出血》获“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于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2006年10月完成上海交通大学校基金课题《血管内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支架的应用》。
2008年6月作为共同第一责任人承担并完成卫生部基金《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与临床干预措施的研究》。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创新基金项目-《PESSPG对SCVS作用机制研究及PESSPG制激器的开发应用》,2007年申请者作为中方第二责任人承担上海市科委对外(美国)合作项目“PESSPG对严重脑血管痉挛与脑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2010年获得第一届“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
2012年获得昆山市“领军型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