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当前,我国发布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智能建造将成为未来工程建筑行业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隧道建设需求,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建设,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打通信息技术和传统建设接口,实现融合创新,提升隧道工程建设品质,已成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此,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探索智能建造技术与公路建设管理的融合,针对公路工程建设特点,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科研团队的联合攻关,建立以BIM技术为基础,利用智能建造技术的感、传、知、控,优化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控,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国隧道工程的智慧化建设管理水平。主要创新工作如下: (1)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技术融合的智能测绘方式,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实地勘察阶段的外业调查系统,构建了动态的三维地质信息平台; (2)提出隧道工程BIM建模标准,编制隧道工程标准构件库,创建了隧道工程全专业智能化快速精准建模标准体系; (3)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云平台和设备之间双向通讯,并通过BIM+GIS、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工程建设安全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了参建各方业务协同、大数据形势研判及评估决策,解决了公路工程有限空间施工交叉作业的人员、设备、环境与结构等多因素耦合安全问题 (4)开发出集远程数据(图像)采集、传输、评估、预警和决策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隧道工程施工监测和健康监测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和抢险救灾平台,对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和抢险救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项目授权专利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编写地方标准2部,学术论文20余篇。王建新设计大师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评价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雅安至叶城国家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S81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新市段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发布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智能建造将成为未来工程建筑行业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隧道建设需求,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建设,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打通信息技术和传统建设接口,实现融合创新,提升隧道工程建设品质,已成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此,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探索智能建造技术与公路建设管理的融合,针对公路工程建设特点,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科研团队的联合攻关,建立以BIM技术为基础,利用智能建造技术的感、传、知、控,优化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控,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国隧道工程的智慧化建设管理水平。主要创新工作如下: (1)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技术融合的智能测绘方式,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实地勘察阶段的外业调查系统,构建了动态的三维地质信息平台; (2)提出隧道工程BIM建模标准,编制隧道工程标准构件库,创建了隧道工程全专业智能化快速精准建模标准体系; (3)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云平台和设备之间双向通讯,并通过BIM+GIS、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工程建设安全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了参建各方业务协同、大数据形势研判及评估决策,解决了公路工程有限空间施工交叉作业的人员、设备、环境与结构等多因素耦合安全问题 (4)开发出集远程数据(图像)采集、传输、评估、预警和决策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隧道工程施工监测和健康监测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和抢险救灾平台,对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和抢险救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项目授权专利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编写地方标准2部,学术论文20余篇。王建新设计大师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评价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雅安至叶城国家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S81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新市段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