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其中猪的饲养量居全国第二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髙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营养价值、风味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绿色、安全、高效的牧草饲料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品质猪肉符合现代人对“绿色猪肉”的要求。猪为耗粮型动物,2015年河南省饲料总产量1251万吨,其中猪饲料产量达723万吨,占57.8%。同时,集约化畜禽养殖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养殖场环保压力日益加大,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能产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立方米。如何提高畜产品品质、降低饲粮、节本增效及养殖业粪污处理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很多生猪养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紫花苜蓿作为全世界广泛栽培的豆科饲草作物,一方面具有适应性广、高效固氮、修复土壤等特性,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及皂苷、多糖、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猪饲料中添加紫花苜蓿,可以显著提高育肥猪肉品质、母猪产仔数及仔猪成活率。因此,在牧草产业和传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展苜蓿草产品在猪中的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模式研发,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供给性侧改革、优质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其示范推广效果也更强。 该项目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紫花苜蓿的高产优质栽培与草粉加工技术进行集成示范与推广,加快种植业模式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修复中低产田的目的;同时在母猪、生长育肥猪等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不同苜蓿草产品(主要为草粉),以及适合猪不同生长利用阶段的系列高效紫花苜蓿草产品配方及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良性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双赢;并且探索草-畜一体化的最佳模式。 项目实施期间,研发了适合我省条件的集约化优质高效紫花苜蓿栽培、加工集成技术3套,建立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2.1万亩;建立了高效节粮型母猪、生长育肥猪饲养及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推广苜蓿草粉在母猪、生长育肥猪饲粮中的技术配方和生产工艺3套;年加工含苜蓿草粉的猪配合饲料4.05万吨;举办技术培训班14期,培训技术人员2396人次,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2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亩苜蓿青干草产品增产0.30吨,苜蓿干草和草粉特级和一级草品提升20%,河南地区农业中低产田得到修复和改良,提高了苜蓿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饲料投入产出比达1:4-5;经产母猪每胎提高产仔数0.5头,初产母猪每胎提高活仔数1.5头;仔猪成活率由90%提高到95%;育肥猪肉质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肉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水平。在河南大规模猪场推广与应用后,年新增经济效益达2亿元以上。研究成果对于做大做强苜蓿产业和推动猪产业的技术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其中猪的饲养量居全国第二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髙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营养价值、风味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绿色、安全、高效的牧草饲料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品质猪肉符合现代人对“绿色猪肉”的要求。猪为耗粮型动物,2015年河南省饲料总产量1251万吨,其中猪饲料产量达723万吨,占57.8%。同时,集约化畜禽养殖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养殖场环保压力日益加大,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能产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立方米。如何提高畜产品品质、降低饲粮、节本增效及养殖业粪污处理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很多生猪养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紫花苜蓿作为全世界广泛栽培的豆科饲草作物,一方面具有适应性广、高效固氮、修复土壤等特性,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及皂苷、多糖、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猪饲料中添加紫花苜蓿,可以显著提高育肥猪肉品质、母猪产仔数及仔猪成活率。因此,在牧草产业和传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展苜蓿草产品在猪中的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模式研发,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供给性侧改革、优质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其示范推广效果也更强。 该项目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紫花苜蓿的高产优质栽培与草粉加工技术进行集成示范与推广,加快种植业模式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修复中低产田的目的;同时在母猪、生长育肥猪等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不同苜蓿草产品(主要为草粉),以及适合猪不同生长利用阶段的系列高效紫花苜蓿草产品配方及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良性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双赢;并且探索草-畜一体化的最佳模式。 项目实施期间,研发了适合我省条件的集约化优质高效紫花苜蓿栽培、加工集成技术3套,建立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2.1万亩;建立了高效节粮型母猪、生长育肥猪饲养及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推广苜蓿草粉在母猪、生长育肥猪饲粮中的技术配方和生产工艺3套;年加工含苜蓿草粉的猪配合饲料4.05万吨;举办技术培训班14期,培训技术人员2396人次,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2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亩苜蓿青干草产品增产0.30吨,苜蓿干草和草粉特级和一级草品提升20%,河南地区农业中低产田得到修复和改良,提高了苜蓿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饲料投入产出比达1:4-5;经产母猪每胎提高产仔数0.5头,初产母猪每胎提高活仔数1.5头;仔猪成活率由90%提高到95%;育肥猪肉质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肉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水平。在河南大规模猪场推广与应用后,年新增经济效益达2亿元以上。研究成果对于做大做强苜蓿产业和推动猪产业的技术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