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名称:生态建筑低碳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类别:辽宁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229001;项目所属领域:建筑技术科学。 生态建筑低碳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立足通过引进、吸收和对比分析芬兰的生态建筑技术,研发适应我国寒地特点的建筑建造技术体系,探索更为合理的节能技术处理措施和建造技术,并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工程技术,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一、主要技术内容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环境和气候特点,通过对芬兰生态建筑房屋材料、建筑构造、能源设备和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检测,针对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等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造技术,建立立体数据模型,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低碳建造关键适宜技术及措施,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的低碳建造和节能提供技术依据。 1.针对芬兰生态建筑设计方案,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建筑热工和建筑光学等物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满足室内舒适度的节能设计理念。 2.通过对芬兰生态建筑和我国寒地常规建筑进行实验测试、软件模拟和理论计算,对比分析节能数据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提出适合严寒地区特点的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另外,为了提高围护结构异常部位的热阻,减少热流损失,提出最佳的双层三玻保温外窗节能构造,并分析建筑中热桥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桥。最终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节能。 3.在低碳建造技术方面,通过预埋传感器等技术,对地基基础新型保温构造的即时实验测试,并对比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严寒地区合理适宜的防冻浅基础与排水干燥系统等技术措施。 4.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的适用性相关技术。在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的生态建筑中,采用适宜的绿色能源利用措施,提高室内温度,从而使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采暖期的室外平均温度值可以适当降低,从而达到缩短采暖期时间,减少建筑能耗,为建筑节约常规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二、主要研究成果 1.建成以中芬合作生态建筑为基础的严寒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示范项目1个。 2.通过分析中芬合作的生态建筑,提出了严寒地区生态建筑低碳建造关键适宜技术。 3.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了新型平开窗扇联动装置和新型双框三玻保温通风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发表建筑节能方面相关论文16篇。 5.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项目名称:生态建筑低碳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类别:辽宁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229001;项目所属领域:建筑技术科学。 生态建筑低碳建造技术研究项目,立足通过引进、吸收和对比分析芬兰的生态建筑技术,研发适应我国寒地特点的建筑建造技术体系,探索更为合理的节能技术处理措施和建造技术,并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工程技术,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一、主要技术内容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环境和气候特点,通过对芬兰生态建筑房屋材料、建筑构造、能源设备和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检测,针对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等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造技术,建立立体数据模型,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低碳建造关键适宜技术及措施,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的低碳建造和节能提供技术依据。 1.针对芬兰生态建筑设计方案,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建筑热工和建筑光学等物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满足室内舒适度的节能设计理念。 2.通过对芬兰生态建筑和我国寒地常规建筑进行实验测试、软件模拟和理论计算,对比分析节能数据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提出适合严寒地区特点的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另外,为了提高围护结构异常部位的热阻,减少热流损失,提出最佳的双层三玻保温外窗节能构造,并分析建筑中热桥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桥。最终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节能。 3.在低碳建造技术方面,通过预埋传感器等技术,对地基基础新型保温构造的即时实验测试,并对比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严寒地区合理适宜的防冻浅基础与排水干燥系统等技术措施。 4.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提出严寒地区生态建筑的适用性相关技术。在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的生态建筑中,采用适宜的绿色能源利用措施,提高室内温度,从而使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采暖期的室外平均温度值可以适当降低,从而达到缩短采暖期时间,减少建筑能耗,为建筑节约常规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二、主要研究成果 1.建成以中芬合作生态建筑为基础的严寒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示范项目1个。 2.通过分析中芬合作的生态建筑,提出了严寒地区生态建筑低碳建造关键适宜技术。 3.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了新型平开窗扇联动装置和新型双框三玻保温通风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发表建筑节能方面相关论文16篇。 5.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