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尽管目前我国已在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益生菌的筛选工作,并且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是这些益生菌并非来源于本体动物或其生长环境,进入宿主体内后,较难与宿主适应,抑菌效果难尽人意。且非土著益生菌在鱼类上应用时具有“停喂风险”,一旦不再给鱼类投喂益生菌,可能更容易染病。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立体养殖环境中分离一种土著益生菌,对该模式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具有良好的防治能力。研究从立体养殖环境中筛选出一株枯草芽孢杆菌,选取初重约20g的健康罗非鱼鱼苗,随机分4组,分别使用浸泡和口服库草药包杆菌的方式处理罗非鱼。浸泡组将菌液加入紫外消毒后的养殖用水,使水中细菌浓度分别为1.8*104CFU/ml(低浓度浸泡组)、4.5*104CFU/ml(高浓度浸泡组)。口服组将菌液加入紫外灭菌的罗非鱼商品饲料,使饲料中的细菌浓度达到1.5*108CFU/g(低浓度口服组)和4*108CFU/g(高浓度口服组)。分别使用两种方式处理7天后,空腹24h,使用鱼源无乳链球菌攻毒。配置菌液浓度为 1.5×10 CFU/mL的无乳链球菌菌悬液,腹腔注射,每尾鱼注射0.2 mL,每组各 20 尾,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连续观察 7 天,发现四个组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65%、40%、85%和60%,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8.75%、50%、-6.25%和25%。确定来自底泥的枯草芽孢杆菌,高浓度浸泡的方式对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具有明显效果。
尽管目前我国已在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益生菌的筛选工作,并且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是这些益生菌并非来源于本体动物或其生长环境,进入宿主体内后,较难与宿主适应,抑菌效果难尽人意。且非土著益生菌在鱼类上应用时具有“停喂风险”,一旦不再给鱼类投喂益生菌,可能更容易染病。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立体养殖环境中分离一种土著益生菌,对该模式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具有良好的防治能力。研究从立体养殖环境中筛选出一株枯草芽孢杆菌,选取初重约20g的健康罗非鱼鱼苗,随机分4组,分别使用浸泡和口服库草药包杆菌的方式处理罗非鱼。浸泡组将菌液加入紫外消毒后的养殖用水,使水中细菌浓度分别为1.8*104CFU/ml(低浓度浸泡组)、4.5*104CFU/ml(高浓度浸泡组)。口服组将菌液加入紫外灭菌的罗非鱼商品饲料,使饲料中的细菌浓度达到1.5*108CFU/g(低浓度口服组)和4*108CFU/g(高浓度口服组)。分别使用两种方式处理7天后,空腹24h,使用鱼源无乳链球菌攻毒。配置菌液浓度为 1.5×10 CFU/mL的无乳链球菌菌悬液,腹腔注射,每尾鱼注射0.2 mL,每组各 20 尾,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连续观察 7 天,发现四个组的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65%、40%、85%和60%,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8.75%、50%、-6.25%和25%。确定来自底泥的枯草芽孢杆菌,高浓度浸泡的方式对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具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