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1、项目名称
中文名称:右旋雷贝拉唑钠 英文名称: Dexrabeprazole sodium
化学名:R-(+)-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吡啶-2-基]甲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盐。
结构式:
分子式:C18H20N3O3SNa
分子量:381.43
理化信息:白色~黄色粉末,具有吸湿性。
2、剂型及规格
片剂:5mg、10mg
粉针剂:10mg
3、适应症
片剂:胃食管返流症(GERD)、良性活动性胃溃疡及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
粉针剂: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食管返流病(GERD)的短期治疗。
4、用法用量
片剂:根据病情和反应,成年人10mg/次/天,持续4-8周。维持期5-10mg/天。
粉针剂:本品只能通过静脉给药(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仅在不便口服给药的情况下使用。一旦口服给药可行,应停止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推荐剂量为10 mg/日;静脉推注:使用5-10ml注射用水将本品溶解,缓慢推注,约5-15min完成;静脉滴注:溶解后的溶液应进一步稀释,短时间内静脉滴注,在15~30min内完成。
老年患者、肾脏疾病患者以及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使用本品时无需调整给药剂量。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使用雷贝拉时出现药物暴露量增加和药物消除降低,此类患者应谨慎给药。
6、注册分类:原料+片剂+粉针剂:化药3+3+3类
7、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右旋雷贝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将胃壁细胞表面的(H+, K+)-ATP酶系统的两个位点共价结合而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使基础和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均受抑制。(H+, K+)-ATP的成键使得抗胃酸分泌效应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右旋雷贝拉唑钠,与雷贝拉唑钠相似,是一种前药,在壁细胞经质子化形成活性亚磺酰胺。
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
8、药代动力学
目前已完成对右旋雷贝拉唑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试验。
9、毒理学
目前已完成对右旋雷贝拉唑钠的毒理学研究试验。
10、国内外上市情况
右旋雷贝拉唑钠由印度EMCURE医药公司首家开发,2007年9月在印度上市,目前国内尚未有本品上市,没有进口注册申请。目前国内共有5家申报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7家申报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片,7家申报右旋雷贝拉唑钠原料药,均为申报临床“在审评”状态。
11、专利情况
本品种开发不受相关专利限制。
二、产品特点
药理作用优势:右旋雷贝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将胃壁细胞表面的 (H+, K+)-ATP酶系统的两个位点之间形成共价键而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使基础和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均受抑制。 (H+, K+)-ATP的成键使得抗胃酸分泌效应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
疗效优势:研究表明雷贝拉唑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右旋雷贝拉唑,因此右旋雷贝拉唑保留了雷贝拉唑的作用特点。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的PPIs,是部分可逆的(H+, K+)-ATP酶抑制剂,可作用于(H+, K+)-ATP酶的4个部位,由于结合靶点增多,较其他药物作用更快、更持久、抑酸强度更强,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能24h全面长效抑制胃酸的分泌的特点。雷贝拉唑主要由肝脏非酶系统进行代谢,故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较小,从而极少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
GERD治疗中,在对食管炎和反流的症状改善方面,10mg的右旋雷贝拉唑有疗效明显优于20mg的雷贝拉唑;10mg的右旋雷贝拉唑与20mg的右旋雷贝拉唑等药效。
此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右旋雷贝拉唑钠对胃烧灼痛及胃回流的疗效比雷贝拉唑钠明显提高,且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快于雷贝拉唑钠。在阿司匹林和组胺引起的大鼠溃疡模型中右旋雷贝拉唑的作用明显强于左旋体及外消旋体。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右旋异构体的药理作用要明显强于左旋异构体及其消旋体。而且有效剂量较消旋体小,症状缓解时间快,代谢半衰期长,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三、市场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主要疾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中又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消化道溃疡最为常见。根据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胃肠疾病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2%左右。现阶段,随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日益忙碌以及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我国人群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达10~12%。近年,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导致不少人食无定时、食无规律和不注意健康饮食,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另外,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很高,有研究显示停药后1年的复发率为65%~80%,2年的复发率几乎达到100%。反映出大部分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需要连续用药,这对整个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市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目前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药物主要分两类,即降低胃酸药(削弱攻击因子),保护黏膜药(增强防御因子)。其中降低胃酸药现在临床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为主,这两种药物也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主力,占有这个市场的大部分份额。H2-受体拮抗剂中第一个用于消化性溃疡的为西咪替丁,疗效确切,但可能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已很少使用。现在常用的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疗效比西咪替丁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较小,但疗效比质子泵抑制剂差,且用药周期较长。
质子泵抑制剂即H+,K+-ATP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机理阻断胃壁细胞内质子泵驱动细胞内H+与小管内K+交换,从而阻止胃酸分泌的通道。其特点为作用快,持续时间长,抑酸效果好。主要代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2011年抗消化性溃疡及胃动力药物销售规模达到243.5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3.13%,持续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1质子泵抑制剂的总体市场份额在持续增长,抗消化性溃疡药品市场份额前5位产品都是质子泵抑制剂,5大产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的总体市场份额超过81%。
雷贝拉唑是苯并咪唑的衍生物,作为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本品具有以下特点:强烈快速的抑制胃酸分泌;同质子泵部分可逆的结合;药物间相互作用更少;半衰期长,持续时间长。
右旋雷贝拉唑是雷贝拉唑钠的右旋光学异构体,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右旋异构体的药理作用要明显强于左旋异构体及其消旋体。其右旋异构体低有效剂量较消旋体小,代谢半衰期长,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与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比,右旋雷贝拉唑抑制H+,K+-ATP酶作用更强,而且抑制可恢复;对血浆胃泌素水平影响较少。
综上所述,右旋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预计,我公司的研究开发的右旋雷贝拉唑钠口服片剂和注射用粉针剂上市后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鉴于右旋雷贝拉唑钠在质子泵抑制剂中较优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其口服片剂和注射用粉针剂上市后有望取得10%的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市场份额,按2011年抗消化性溃疡、胃动力药物销售规模243.5亿元及质子泵抑制剂市场份额(81%)预估,2011年质子泵抑制剂5大产品的市场规模为197.235亿元,右旋雷贝拉唑钠口服片剂和注射用粉针剂上市后初期有望获得19.72亿元的市场规模,随着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会逐年扩大。
四、项目进度
原料药右旋雷贝拉唑钠采用特殊合成工艺,有关物质和异构体量均优于国内同类型原料药,原料药和制剂均已完成车间中试放大,同时,在GLP实验室完成药理毒理实验内容,已达到申报国家局要求。
客服咨询
400-649-1633
工作日:08:30-21:00
节假日:0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