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31413]河北近滨海平原盐碱土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可规模生产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门明新
所在地:河北石家庄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成果简介:
河北省滨海平原盐碱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存在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地空间分布结构不清,土地功能及适宜性评价不科学,缺乏系统的生态修复及生态整治技术,土地利用效率及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成果历时5年研究,明确了滨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揭示了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分析,研发了吸盐、聚盐、耐盐植物高效种植及施肥管理的土壤修复改良方法,创建了滨海平原盐碱地"横向上分层次,纵向上分梯度"的递进式、一体化、全覆盖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关键集成技术,实现了滨海平原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
本成果来源于两个项目,(1)2013-2015,国土资源部课题"近滨海中重度盐碱地土地生态整治提高耕地关键技术研究(201311060)";(2)2014-2015,河北省国土厅课题"近滨海中重度盐碱地土地生态整治提高耕地关键技术研究(2014055616)"。
成果创新性:
1.明确了河北省近滨海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异特征,掌握盐渍土盐分、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盐碱化程度(1.1g/kg、2.6g/kg、4.3g/kg、7.5g/kg、14.2g/kg)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和土地动态演化过程。
2.构建了盐碱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
3.针对轻度盐碱化土地,揭示了有机肥、菌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机理。研发了适于滨海平原盐碱地微地形的施肥装置,构建了轻度盐碱化土地生物菌肥与有机肥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4.针对中度盐碱化土地,创建了中重度盐碱地土地整理吸盐、聚盐与高耐盐植物筛选及培育技术。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研发了一种耐盐作物的播种装置,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建立了快繁与高效的作物种植技术。
5.针对重度盐碱化土地,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改良"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建立了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技术体系。
6.通过对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构建了环渤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集成技术体系。
成果独占性:
项目对滨海平原盐碱地进行水盐运移规律及养分、盐分相关性分析,并揭示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创新性的对盐碱地功能进行评价,并将盐碱度、土地功能、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 并把相关技术物化为施肥技术、施肥装置及高粱品种、播种装置。
理论上先进性:基于对滨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及养分、盐分相关性分析,结合盐碱地动态演化分析,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盐碱地适宜性评价,发展了盐碱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实践上先进性: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施肥、播种装置已由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成果盈利性:
选育适宜盐碱地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研发了盐碱地施肥及播种装置,节肥增产效果显著,提出"横向上分层次,纵向上分梯度"递进式、一体化、全覆盖的滨海平原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体系。培育的高粱品种高抗高粱蚜;耐旱性好,蜡熟期籽粒收获后,植株持绿期长,茎秆可做青贮;耐盐、耐涝、耐瘠薄,适宜在盐渍化土壤或边际土壤上种植;全生育期抗病性强,无叶部病害。经测定,农大白1号单宁含量0.14%,角质率69%,总淀粉含量50.5%,蛋白质含量10.4%,单宁含量低,角质率高,适口性好;作为粮用杂粮,品质优良。研发的盐碱地高粱播种机及施肥装置可以同时实现播种和施肥的效果,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民工作量,提供自动化程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有助于使高粱种子储存在储种台上,增加高粱播种机的实用性。
成果持续性:
本成果实现了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属于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例90%以上。研发了相关实验装置如盐碱地播种装置、盐碱地施肥装置,明确了滨海平原水盐运移规律及土壤盐分与养分的相关性;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酿造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最终确定适宜该盐碱区有机肥/菌肥的1:1配施比例;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并将关键技术物化为施肥技术、施肥装置及播种装置等,该技术储备雄厚、持续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
成果先进性:
本成果实现了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属于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例90%以上。研发了相关实验装置如盐碱地播种装置、盐碱地施肥装置,明确了滨海平原水盐运移规律及土壤盐分与养分的相关性;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酿造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最终确定适宜该盐碱区有机肥/菌肥的1:1配施比例;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实现了新技术的创新。
成熟度:12、利润级:开始盈利且利润超过总投入的10%
市场分析:
本项目采用田间试验、RS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滨海平原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异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研发吸盐、聚盐、耐盐植物高效种植及施肥管理的土壤修复改良方法,创建了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实现了中重度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通过该项目,盐碱地利用效率显著增强,施肥、播种装置已由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后随着技术推广不断增加。
商业模式分析:
本成果以"滨海平原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为核心,揭示了滨海平原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提出了盐碱化土地的"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修复模式。适合于河北省近滨海盐碱土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同时,也适用于具有同类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其他省份的盐碱地治理的推广和应用,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产品相关生产企业能够与农村的农机、农技人员沟通,在技术田间实施时,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到田间指导使用和作业情况,保证产品技术性能充分发挥。供应商也可以缓解用户购买产品的资金问题,可以分期付款,也可以尝试作业性能效果后付款。
营销状况:
"滨海平原盐碱土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包括"轻度盐碱化土地生物菌肥与有机肥生态修复技术"和"作物/绿肥轮作改良盐碱地的种植技术"两项技术。依托技术研发,培育高粱品种一个,研发一种盐碱地施肥及播种装置。近几年,在沧州、衡水、唐山等地区各县市进行推广应用。按照收到的正式应用证明,新技术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均有应用,玉米40万亩,高粱16.1万亩,应用面积累计56.1万亩。该技术成果研发出了一种盐碱地施肥装置、一种盐碱地播种装置,这两套装置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结合农资、农艺措施目前只在河北省进行推广应用,需要销售到全国高粱和玉米盐碱地种植区,在其他省需要有典型试用客户进行示范和宣传,这样有助于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1100.0万元
资金需求额:1500.0万元
融资用途:产品研发
成果简介:
河北省滨海平原盐碱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存在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地空间分布结构不清,土地功能及适宜性评价不科学,缺乏系统的生态修复及生态整治技术,土地利用效率及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成果历时5年研究,明确了滨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揭示了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分析,研发了吸盐、聚盐、耐盐植物高效种植及施肥管理的土壤修复改良方法,创建了滨海平原盐碱地"横向上分层次,纵向上分梯度"的递进式、一体化、全覆盖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关键集成技术,实现了滨海平原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
本成果来源于两个项目,(1)2013-2015,国土资源部课题"近滨海中重度盐碱地土地生态整治提高耕地关键技术研究(201311060)";(2)2014-2015,河北省国土厅课题"近滨海中重度盐碱地土地生态整治提高耕地关键技术研究(2014055616)"。
成果创新性:
1.明确了河北省近滨海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异特征,掌握盐渍土盐分、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盐碱化程度(1.1g/kg、2.6g/kg、4.3g/kg、7.5g/kg、14.2g/kg)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和土地动态演化过程。
2.构建了盐碱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
3.针对轻度盐碱化土地,揭示了有机肥、菌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机理。研发了适于滨海平原盐碱地微地形的施肥装置,构建了轻度盐碱化土地生物菌肥与有机肥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4.针对中度盐碱化土地,创建了中重度盐碱地土地整理吸盐、聚盐与高耐盐植物筛选及培育技术。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研发了一种耐盐作物的播种装置,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建立了快繁与高效的作物种植技术。
5.针对重度盐碱化土地,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改良"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建立了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技术体系。
6.通过对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构建了环渤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集成技术体系。
成果独占性:
项目对滨海平原盐碱地进行水盐运移规律及养分、盐分相关性分析,并揭示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创新性的对盐碱地功能进行评价,并将盐碱度、土地功能、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 并把相关技术物化为施肥技术、施肥装置及高粱品种、播种装置。
理论上先进性:基于对滨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及养分、盐分相关性分析,结合盐碱地动态演化分析,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盐碱地适宜性评价,发展了盐碱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实践上先进性: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施肥、播种装置已由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成果盈利性:
选育适宜盐碱地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研发了盐碱地施肥及播种装置,节肥增产效果显著,提出"横向上分层次,纵向上分梯度"递进式、一体化、全覆盖的滨海平原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体系。培育的高粱品种高抗高粱蚜;耐旱性好,蜡熟期籽粒收获后,植株持绿期长,茎秆可做青贮;耐盐、耐涝、耐瘠薄,适宜在盐渍化土壤或边际土壤上种植;全生育期抗病性强,无叶部病害。经测定,农大白1号单宁含量0.14%,角质率69%,总淀粉含量50.5%,蛋白质含量10.4%,单宁含量低,角质率高,适口性好;作为粮用杂粮,品质优良。研发的盐碱地高粱播种机及施肥装置可以同时实现播种和施肥的效果,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民工作量,提供自动化程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有助于使高粱种子储存在储种台上,增加高粱播种机的实用性。
成果持续性:
本成果实现了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属于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例90%以上。研发了相关实验装置如盐碱地播种装置、盐碱地施肥装置,明确了滨海平原水盐运移规律及土壤盐分与养分的相关性;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酿造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最终确定适宜该盐碱区有机肥/菌肥的1:1配施比例;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并将关键技术物化为施肥技术、施肥装置及播种装置等,该技术储备雄厚、持续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
成果先进性:
本成果实现了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属于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例90%以上。研发了相关实验装置如盐碱地播种装置、盐碱地施肥装置,明确了滨海平原水盐运移规律及土壤盐分与养分的相关性;选育出一个耐盐、高产、优质的酿造高粱新品种-农大白1号,制定了种子、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最终确定适宜该盐碱区有机肥/菌肥的1:1配施比例;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进而确定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创新性的利用土地功能评价结果进行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土壤修复模式,构建了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集成体系,实现了新技术的创新。
成熟度:12、利润级:开始盈利且利润超过总投入的10%
市场分析:
本项目采用田间试验、RS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滨海平原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变异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研发吸盐、聚盐、耐盐植物高效种植及施肥管理的土壤修复改良方法,创建了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的分层次生态修复及生态化整治技术,实现了中重度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通过该项目,盐碱地利用效率显著增强,施肥、播种装置已由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后随着技术推广不断增加。
商业模式分析:
本成果以"滨海平原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为核心,揭示了滨海平原盐渍土盐分离子和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及轻、中、重度盐碱地动态演化过程及分布格局,构建了土地的"结构-属性-功能-影响指标"框架,利用功能评价模型进行功能损益评价;提出了盐碱化土地的"生态工程措施-木本-草本-作物-施肥"的分梯度修复模式。适合于河北省近滨海盐碱土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同时,也适用于具有同类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其他省份的盐碱地治理的推广和应用,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产品相关生产企业能够与农村的农机、农技人员沟通,在技术田间实施时,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到田间指导使用和作业情况,保证产品技术性能充分发挥。供应商也可以缓解用户购买产品的资金问题,可以分期付款,也可以尝试作业性能效果后付款。
营销状况:
"滨海平原盐碱土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化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包括"轻度盐碱化土地生物菌肥与有机肥生态修复技术"和"作物/绿肥轮作改良盐碱地的种植技术"两项技术。依托技术研发,培育高粱品种一个,研发一种盐碱地施肥及播种装置。近几年,在沧州、衡水、唐山等地区各县市进行推广应用。按照收到的正式应用证明,新技术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均有应用,玉米40万亩,高粱16.1万亩,应用面积累计56.1万亩。该技术成果研发出了一种盐碱地施肥装置、一种盐碱地播种装置,这两套装置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结合农资、农艺措施目前只在河北省进行推广应用,需要销售到全国高粱和玉米盐碱地种植区,在其他省需要有典型试用客户进行示范和宣传,这样有助于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合作研发;技术转让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1100.0万元
资金需求额:1500.0万元
融资用途: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