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蒋学炼
所在地:天津天津市
港口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减小船舶因波浪而产生的摆动和受力,确保船舶进出港口及靠泊时的安全,以及货物装卸的便利。但在港口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时为了过分迁就获得港内水域最佳静稳度,而忽略了船舶靠泊时的安全性及装卸货物的便利性。因此,如果能够以船舶在港内或码头附近的运动与受力作为规划设计港口时的指标,则不失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而且除了可以预测船舶在港内靠泊时的运动与受力外,还可作为改进港区内港口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码头等)配置的参考依据。
目前在国内外港口工程设计规范中,港内泊稳标准尚无统一规定,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按船舶类型和吨位,以码头前容许波高作为标准,如我国的《海港总体设计规范》、《海港工程设计手册》)和前苏联《受波浪作用的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等;另一种是按船舶类型,以船舶运动量作为标准,如西欧和日本的相关规范。事实上,港内船舶的运动不仅依赖于波高的大小,而且也依赖于波浪频率、传播方向和船舶频率响应特性等。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在较平静的天气条件下,靠泊船舶也会出现大幅值的运动而造成缆绳损坏的原因。因此,单一地以波高或船舶运动量作为泊稳标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船舶运动的影响。
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还是模型实验,但因其费用高,只宜在设计最后阶段使用。克服这一不足的途径是在设计初期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来为港口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必要的比较数据。
客服咨询
400-649-1633
工作日:08:30-21:00
节假日:0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