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96394]西南桦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主要技术内容:西南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林木良种选育;良种无性繁育技术和实生良种繁育技术;西南桦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科技示范与推广。取得的成果情况:授权发明专利2项;认定良种6个;发布地方标准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8篇。技术经济指标:西南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种质资源收集圃的面积达182亩,保存全省129份。认定西南桦挂牌优良母树10株。西南桦良种选育。获得西南桦有性良种2个,优良无性系良种4个,首次在西南桦实生种群中选育出具有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的林木良种。西南桦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筛选出6对引物,采用CTAB法、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4个无性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4个无性系品种在皮孔颜色、分枝角度、叶片大小和生长速率方面均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南桦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包括有性良种繁育、无性良种繁育。有性良种繁育技术其苗木出圃率达98.2%;无性良种繁育技术包括西南桦扦插、组培快繁技术、瓶苗移植培育技术等,建立了西南桦无性快繁技术体系,其中西南桦组培瓶苗的移植培育技术应用大幅提高了无性系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较常规育苗成活率提高1.94倍。西南桦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西南桦无性系造林技术研究,采用无性系系数为4或5的块状混交配置方式,与传统的实生苗造林方式相比,林木高生长量提高了59.5-66.4%,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0.8%-16.7%,其林木个体间基本无分化,林相整齐,具有良好的抗病虫性。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技术。西南桦中幼林高效抚育技术。西南桦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应用推广情况:项目10余年来各项技术应用覆盖23个县(市、区),达194.4万亩,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林木良种种植与高效培育技术辅射带动面积达101.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育林5.09万亩,占全省西南桦无性系良种育林的100%;编制技术资料8册,发放3.66万份;技术培训187期,培训61153人次;技术交流182期,1286人次。效益情况:与面上生产相比,西南桦良种高效培育技术的应用其遗传增益达20.4%,经测算近3年新增产值(利润)280981.3万元。依托项目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3人晋升为高级职称,3人获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该研究首次系统支撑了云南西南桦资源培育,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在西南桦良种选育与无性系造林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技术内容:西南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林木良种选育;良种无性繁育技术和实生良种繁育技术;西南桦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科技示范与推广。取得的成果情况:授权发明专利2项;认定良种6个;发布地方标准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8篇。技术经济指标:西南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种质资源收集圃的面积达182亩,保存全省129份。认定西南桦挂牌优良母树10株。西南桦良种选育。获得西南桦有性良种2个,优良无性系良种4个,首次在西南桦实生种群中选育出具有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的林木良种。西南桦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筛选出6对引物,采用CTAB法、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4个无性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4个无性系品种在皮孔颜色、分枝角度、叶片大小和生长速率方面均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南桦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包括有性良种繁育、无性良种繁育。有性良种繁育技术其苗木出圃率达98.2%;无性良种繁育技术包括西南桦扦插、组培快繁技术、瓶苗移植培育技术等,建立了西南桦无性快繁技术体系,其中西南桦组培瓶苗的移植培育技术应用大幅提高了无性系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较常规育苗成活率提高1.94倍。西南桦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西南桦无性系造林技术研究,采用无性系系数为4或5的块状混交配置方式,与传统的实生苗造林方式相比,林木高生长量提高了59.5-66.4%,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0.8%-16.7%,其林木个体间基本无分化,林相整齐,具有良好的抗病虫性。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技术。西南桦中幼林高效抚育技术。西南桦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应用推广情况:项目10余年来各项技术应用覆盖23个县(市、区),达194.4万亩,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林木良种种植与高效培育技术辅射带动面积达101.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育林5.09万亩,占全省西南桦无性系良种育林的100%;编制技术资料8册,发放3.66万份;技术培训187期,培训61153人次;技术交流182期,1286人次。效益情况:与面上生产相比,西南桦良种高效培育技术的应用其遗传增益达20.4%,经测算近3年新增产值(利润)280981.3万元。依托项目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3人晋升为高级职称,3人获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该研究首次系统支撑了云南西南桦资源培育,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在西南桦良种选育与无性系造林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