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60861]百21井区克上组精细油藏描述(油藏地质)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项目是油田公司的重点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与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共同合作完成,合同期限:2006年8月-2007年9月。项目旨在对层组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低级次构造、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并对老区挖潜提出开发建议和生产措施。该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井震结合,进行了三维地震的地层追踪和对比,统一了克上组底、内部最大湖泛面和顶面的地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核实了百口泉断裂、bai15断裂、bai19断裂三条边界断层,在工区内部识别出1422断层、1425断层、1482断层和1402井断层四条撕裂断层。2.井震结合,建立了273口井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全区地层数据库。把克上组划分为6个砂层组,13个小层,69个单层;相应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划分了2个三级层序、3个准层序组、6个准层序、13个岩层组、69个岩层。3.建立了全区单砂体分布格架。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共识别单砂体35个。4.确定了2种亚相、5种微相。克上组属扇三角洲沉积,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包括分支河道、分支河道间两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间、河口坝三种微相。5.以白碱滩组底部泥岩层为标准层,对声波时差、原状地层电阻率、侵入带电阻率三条测井曲线进行了标准化。总体来看,各曲线校正不大。6.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在岩心归位基础上,分区建立了新的孔隙度模型。引入了流动带指数,通过流动带指数建立了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响应方程。7.利用24口井38井层的试油资料,建立了新的有效厚度标准。电阻率下限值28Ω•m,声波时差下限值231μs/m;含油饱和度下限值38%。8.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储层。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总体为低-中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度主值区间8-18%,渗透率主值区间0.1-50×10-3µm<'2>。研究区克上组油藏属中-强非均质储层,其非均质程度主要受物源和沉积相带控制。9.以新建有效厚度标准和测井二次精细解释为基础,核实克上组原始地质储量1644.01×104t,其中开发井网控制区原始地质储量1376.52×104t,非开发井网控制区原始地质储量267.48×104t。10.利用随机建模原理,建立了地层、构造和储层参数地质模型,形成了一套三维模型数据体。研究成果对油藏的认识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符合现场实际,对该区的后续开发调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研究》项目是油田公司的重点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与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共同合作完成,合同期限:2006年8月-2007年9月。项目旨在对层组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低级次构造、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并对老区挖潜提出开发建议和生产措施。该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井震结合,进行了三维地震的地层追踪和对比,统一了克上组底、内部最大湖泛面和顶面的地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核实了百口泉断裂、bai15断裂、bai19断裂三条边界断层,在工区内部识别出1422断层、1425断层、1482断层和1402井断层四条撕裂断层。2.井震结合,建立了273口井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全区地层数据库。把克上组划分为6个砂层组,13个小层,69个单层;相应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划分了2个三级层序、3个准层序组、6个准层序、13个岩层组、69个岩层。3.建立了全区单砂体分布格架。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共识别单砂体35个。4.确定了2种亚相、5种微相。克上组属扇三角洲沉积,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包括分支河道、分支河道间两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间、河口坝三种微相。5.以白碱滩组底部泥岩层为标准层,对声波时差、原状地层电阻率、侵入带电阻率三条测井曲线进行了标准化。总体来看,各曲线校正不大。6.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在岩心归位基础上,分区建立了新的孔隙度模型。引入了流动带指数,通过流动带指数建立了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响应方程。7.利用24口井38井层的试油资料,建立了新的有效厚度标准。电阻率下限值28Ω•m,声波时差下限值231μs/m;含油饱和度下限值38%。8.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储层。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总体为低-中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度主值区间8-18%,渗透率主值区间0.1-50×10-3µm<'2>。研究区克上组油藏属中-强非均质储层,其非均质程度主要受物源和沉积相带控制。9.以新建有效厚度标准和测井二次精细解释为基础,核实克上组原始地质储量1644.01×104t,其中开发井网控制区原始地质储量1376.52×104t,非开发井网控制区原始地质储量267.48×104t。10.利用随机建模原理,建立了地层、构造和储层参数地质模型,形成了一套三维模型数据体。研究成果对油藏的认识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符合现场实际,对该区的后续开发调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