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江区 王兴旺
研究方向:发展新型的手性有机分子催化剂、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手性离子对型催化剂;设计和发现高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的有机反应体系;发展绿色、环境友好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体系;合成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和具有生物活性的靶向分子。
职称:教授
安徽合肥市蜀山区 周可金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养分管理及其生理生态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油菜机械化相配套的新技术及其开发应用,在油菜化学催熟及生育调控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在经济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
职称:教授
安徽合肥市蜀山区 李金才
研究方向:1.小麦、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针对安徽省小麦、玉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着重开展了小麦大穗与大粒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利用现代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分析,揭示了茎秆和穗部输导组织发达程度是影响小麦结实性和籽粒大小的主要解剖学原因。其研究结果被许多学者应用和借鉴参考,为我国小麦高产栽培要求精匀播培育壮苗和实现壮秆大穗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在小麦、玉米营养与高产优质关系的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不同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与小麦、玉米高产优质的关系,探讨了小麦、玉米高产调优合理肥料运筹技术,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作物抗逆生理及其调控技术 针对安徽主要农作物生产常遭遇的干旱、湿害、倒伏、冻害及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重点开展了小麦湿(渍)害、倒伏和抗冻机理及预防技术;玉米抗湿(渍)、抗倒栽培新技术等研究。在小麦、玉米抗湿(渍)机理与防湿(渍)配套技术的研究方面, 通过对小麦、玉米湿害临界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发育、叶片光合性能、籽粒灌浆特性和根系衰老的影响研究,明确提出以选用抗湿品种,推广小麦半精播匀播栽培技术和玉米垄作技术、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玉米自身抗湿能力为主,以“三沟配套”降湿措施为辅的一整套防湿增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在小麦群体生理与高产抗倒机理的研究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高产群体的茎秆形态特征、 光合生理与营养生理,揭示了小麦大面积倒伏的主要原因。提出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培育壮苗,合理肥水运筹,综合防治小麦纹枯病,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预防小麦倒伏和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 3.作物秸秆还田理论与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保持作物生产力生理生态效应,解决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玉米和小麦出苗率低、整齐度差和易倒伏等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抛撒还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模式和耕作播种模式、化肥配施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周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研制并示范推广了适合淮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农技农机配套技术规程。实现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节水保墒、耐渍抗倒,高产稳产与节本增效目标。同时进行了江淮地区作物秸秆还田后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在保持作物生产力前提下,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可持续生产能力和节本增效目标。
职称:教授
江苏苏州市姑苏区 郎建平
研究方向:金属团簇的设计、合成、结构与三价非线性光学性质;晶态MOFs内的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配位聚合物(团簇)的设计合成及智能材料应用、纳米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若干无机和有机小分子的精准转化。
职称:教授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 龙家杰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染色理论化学、超临界流体染整、低温等离子处理、光催化等纺织品节能环保染整技术及理论,以及纺织印染等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环境中痕量物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及技术等研究。
职称:教授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 许伟刚
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的ASIC,SOC芯片设计和图像实时传输系统的商品开发优势条件,拟在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数字化纺织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特别是生丝电子检测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
职称:教授
客服咨询
400-649-1633
工作日:08:30-21:00
节假日:0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