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辽阳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77475]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立项背景:浙江省是传统食用菌大省,2014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96.16万吨,食用菌农业产值达64.23亿元,仅次于粮、菜、果,居全省种植业第四位,是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杏鲍菇因其在鲜菇时具有淡杏仁味,加工后材质如鲍鱼而得名,其在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上比传统菌菇均高出一筹,素有“平菇之王”的美誉。杏鲍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且都是L-型,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子实体和菌丝体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21.4mg/100g和13.9mg/100g。此外,杏鲍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其功能成分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防治支气管炎、脓血症、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症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因此,杏鲍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其营养和经济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被普遍看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意义:该省食用菌生产的主体多为分散农户,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珍稀菇菌具有许多局限性,造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很难控制风险,这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珍稀菇菌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摸索建立高技术含量的杏鲍菇现代化工厂生产模式,实现杏鲍菇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在带来高额产值的同时,也会极大程度上带动该省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革新,优化该省食用菌栽培品种结构的格局。国内杏鲍菇生产厂家采用袋栽模式生产,影响也杏鲍菇产品外观。瓶栽主要以小口径聚丙烯塑料栽培瓶生产,食用菌产品外观得到明显的改观。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今后的中国食用菌销售方向从以加工为主逐渐向零售渠道扩展,菇型大小适当且劳动成本较低的瓶栽技术会有扩大市场的趋势。因此,杏鲍菇市场对菌种、工艺以及生产规范标准化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杏鲍菇栽培的生理特性,筛选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产优质的杏鲍菇菌种,摸索和确立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生产技术参数和生产工艺,进行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并加以推广,对降低杏鲍菇的生产风险、提高产品竞争力,保证浙江食用菌大省地位的意义重大。研究内容1.杏鲍菇优良菌种的筛选。2.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制备。3.杏鲍菇工业化生产技术参数的摸索和确立。4.发展杏鲍菇的瓶栽栽培工艺:原料混合→装瓶→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出菇→挖瓶,建立一条杏鲍菇工厂化瓶栽自动化生产线。5.杏鲍菇工厂化生产HACCP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定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种植规范。项目成果的成效水平1.创新杏鲍菇的瓶栽栽培工艺。在先进瓶栽技术系统中,杏鲍菇栽培基质拌料、装瓶、搔菌及栽培结束后的挖瓶等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易控制。在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采收→挖瓶生产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工厂化生产中菇型控制难的问题,满足鲜菇消费者的需求。建立了一条日产30000瓶、年产2000吨的杏鲍菇工厂化瓶栽自动化可推广示范生产线。完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HACCP体系认证工作。制定杏鲍菇工厂化瓶栽全自动生产GAP质量管理体系,使杏鲍菇标准化生产程序化、规范化,保证杏鲍菇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指标达到要求。从“菌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基质→场地管理→采摘→包装→运输→产品贮运→货架”全过程,研究有效地预防、降低或消除各种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质量安全控制。2.创新性技术成果: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成分为:MgSO4浓度为0.05%,VB1浓度0.004%,KNO<,3>:蛋白胨=3:2,葡萄糖:玉米粉=1:4。在此培养基培养下菌丝生长速度快,菌球大而多,整体菌种品质高。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装量为42ml,接种量9%,培养温度为25℃,最佳初始pH值为5.5,摇瓶转速为210r/min,培养时间最佳为5d。在该发酵条件下,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球干重和菌丝长速可以达到最佳。杏鲍菇的栽培基料最佳配方为:木屑30份、番薯8份、麦麸10份、甘蔗渣8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稻草20份、贝化石6份、碳酸钙8份、食用菌菌糠20份、菌糠碳化物3份、豆腐渣6份、酒糟5份。将杏鲍菇湿菌体加入蜗牛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酶液,酶量分别为蜗牛酶3%、纤维素酶1%,35℃-40℃水浴酶解3-5小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可达105个·mL-1。研究结果为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对杏鲍菇高产菌株选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项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1.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情况:项目实施期内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规模30亩,累计生产杏鲍菇3500万瓶,实现产量7000吨,产值达8500万元,利润950万元。2.项目实施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项目的实施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加快了食用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实现了杏鲍菇全年无间断生产,从而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的问题,有效提高菇农劳动生产率;三是杏鲍菇工厂化周年栽培使生产、经营的设备、场地和资金的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率;四是运用杏鲍菇栽培废弃菌料出售给食用菌栽培公司及合作社等,重新利用废弃料栽培食用菌,产生很好的效益。项目开展技术培训720余人次,新增就业人数115人,带动农民(企业)增收1560万元。3.项目实施对新技术推广、示范应用情况:项目实施三年来,在实施区推广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还通过项目小组派员到项目应用区进行技术指导、应用区技术人员和菇农到实施区学习,以及实施区菇农外出开展异地开发等形式,使项目技术迅速向周边县市菇区辐射。4.项目实施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降耗等生态效益:该项目关键技术的解决与应用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保护耕地、节水、节肥、减少CO<,2>的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阻止环境恶化,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立项背景:浙江省是传统食用菌大省,2014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96.16万吨,食用菌农业产值达64.23亿元,仅次于粮、菜、果,居全省种植业第四位,是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杏鲍菇因其在鲜菇时具有淡杏仁味,加工后材质如鲍鱼而得名,其在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上比传统菌菇均高出一筹,素有“平菇之王”的美誉。杏鲍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且都是L-型,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子实体和菌丝体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21.4mg/100g和13.9mg/100g。此外,杏鲍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其功能成分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防治支气管炎、脓血症、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症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因此,杏鲍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其营养和经济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被普遍看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意义:该省食用菌生产的主体多为分散农户,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珍稀菇菌具有许多局限性,造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很难控制风险,这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珍稀菇菌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摸索建立高技术含量的杏鲍菇现代化工厂生产模式,实现杏鲍菇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在带来高额产值的同时,也会极大程度上带动该省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革新,优化该省食用菌栽培品种结构的格局。国内杏鲍菇生产厂家采用袋栽模式生产,影响也杏鲍菇产品外观。瓶栽主要以小口径聚丙烯塑料栽培瓶生产,食用菌产品外观得到明显的改观。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今后的中国食用菌销售方向从以加工为主逐渐向零售渠道扩展,菇型大小适当且劳动成本较低的瓶栽技术会有扩大市场的趋势。因此,杏鲍菇市场对菌种、工艺以及生产规范标准化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杏鲍菇栽培的生理特性,筛选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产优质的杏鲍菇菌种,摸索和确立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生产技术参数和生产工艺,进行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并加以推广,对降低杏鲍菇的生产风险、提高产品竞争力,保证浙江食用菌大省地位的意义重大。研究内容1.杏鲍菇优良菌种的筛选。2.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制备。3.杏鲍菇工业化生产技术参数的摸索和确立。4.发展杏鲍菇的瓶栽栽培工艺:原料混合→装瓶→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出菇→挖瓶,建立一条杏鲍菇工厂化瓶栽自动化生产线。5.杏鲍菇工厂化生产HACCP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定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种植规范。项目成果的成效水平1.创新杏鲍菇的瓶栽栽培工艺。在先进瓶栽技术系统中,杏鲍菇栽培基质拌料、装瓶、搔菌及栽培结束后的挖瓶等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易控制。在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采收→挖瓶生产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工厂化生产中菇型控制难的问题,满足鲜菇消费者的需求。建立了一条日产30000瓶、年产2000吨的杏鲍菇工厂化瓶栽自动化可推广示范生产线。完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HACCP体系认证工作。制定杏鲍菇工厂化瓶栽全自动生产GAP质量管理体系,使杏鲍菇标准化生产程序化、规范化,保证杏鲍菇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指标达到要求。从“菌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基质→场地管理→采摘→包装→运输→产品贮运→货架”全过程,研究有效地预防、降低或消除各种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质量安全控制。2.创新性技术成果: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成分为:MgSO4浓度为0.05%,VB1浓度0.004%,KNO<,3>:蛋白胨=3:2,葡萄糖:玉米粉=1:4。在此培养基培养下菌丝生长速度快,菌球大而多,整体菌种品质高。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装量为42ml,接种量9%,培养温度为25℃,最佳初始pH值为5.5,摇瓶转速为210r/min,培养时间最佳为5d。在该发酵条件下,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球干重和菌丝长速可以达到最佳。杏鲍菇的栽培基料最佳配方为:木屑30份、番薯8份、麦麸10份、甘蔗渣8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稻草20份、贝化石6份、碳酸钙8份、食用菌菌糠20份、菌糠碳化物3份、豆腐渣6份、酒糟5份。将杏鲍菇湿菌体加入蜗牛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酶液,酶量分别为蜗牛酶3%、纤维素酶1%,35℃-40℃水浴酶解3-5小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可达105个·mL-1。研究结果为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对杏鲍菇高产菌株选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项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1.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情况:项目实施期内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规模30亩,累计生产杏鲍菇3500万瓶,实现产量7000吨,产值达8500万元,利润950万元。2.项目实施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项目的实施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加快了食用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实现了杏鲍菇全年无间断生产,从而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的问题,有效提高菇农劳动生产率;三是杏鲍菇工厂化周年栽培使生产、经营的设备、场地和资金的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率;四是运用杏鲍菇栽培废弃菌料出售给食用菌栽培公司及合作社等,重新利用废弃料栽培食用菌,产生很好的效益。项目开展技术培训720余人次,新增就业人数115人,带动农民(企业)增收1560万元。3.项目实施对新技术推广、示范应用情况:项目实施三年来,在实施区推广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还通过项目小组派员到项目应用区进行技术指导、应用区技术人员和菇农到实施区学习,以及实施区菇农外出开展异地开发等形式,使项目技术迅速向周边县市菇区辐射。4.项目实施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降耗等生态效益:该项目关键技术的解决与应用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保护耕地、节水、节肥、减少CO<,2>的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阻止环境恶化,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推荐服务:

主办单位:辽阳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单位:科易网

辽ICP备16017206号-1

辽公网安备 21100302203138号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联系我们

客服咨询

400-649-1633

工作日:08:30-21:00

节假日:08:30-12:00

13: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