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辽阳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创办时间:1923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辽宁 沈阳市 相关行业:其他化学化工

联系人:张耀伟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60人
    研究领域:金属材料 研究方向:特殊钢材料,节约资源,先进特殊钢,冶金装备,自动化技术,生产线
    机构简介: 展开
    中心成立于2006年,依托钢铁冶金学科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及产业化工程化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集成和开发,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所需战略的高技术钢铁材料,满足重大工程、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对特殊钢材料的需求。中心成立以来,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承担了各类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总合同经费近5000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项,批准专利1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心凝聚了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团队,其中教授7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5人,博士、硕士20余人,研发团队人员60余人。 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特殊钢材料及生产工艺技术 节约资源型特殊钢品种开发及生产关键技术 先进特殊钢冶金工艺技术开发 特殊钢先进冶金装备及自动化技术开发 钢铁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工厂成套生产线开发
  •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8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其他机械 研究方向: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组织设计,高新材料,材料织构,功能材料,材料制备
    机构简介: 展开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实验室主任由左良教授担任,卢柯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以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的表征、设计、控制及相关高新材料研制为主要特色,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材料织构与各向异性表征、材料织构与微结构控制、各向异性结构材料设计与制备、各向异性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等四个主干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支持,涵盖了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取得了一批具有远景性和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2005-2010年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18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专题)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科研经费进款额近5000万元,达到1000万元/年。 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0余篇、EI收录4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分别为52项和23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 科研成果在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明显突破,30余项技术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基于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的材料织构、微结构分析方法;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固态转变机理与织构和微结构控制技术;新型车身板用铝合金强韧化和织构控制技术;有色合金的相图、相变及短流程成形工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取向相关的相变特征与功能特性;强各向异性材料(硅钢、IF钢等)织构控制方法与工业化技术;低维材料的设计、各向异性生长控制、自组装行为及物理/化学特性;可见光响应的光电薄膜设计与制备等。
  •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92人
    研究领域:医疗器械,其他仪器仪表 研究方向:X射线产品,数字化医学,医学影像,磁共振成像,多参数监控仪,信息管理系统
    机构简介: 展开
    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依托: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中心成立于2000年。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人员92人,固定人员88人,其中科技人员81人,博士6人,硕士23人,本科56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50人。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的方向和宗旨是:研究与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向生产企业(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和多品种的系列产品,促进和发展我国的数字医疗影像设备产业。中心服务是开放性的,它为数字医疗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及时而全面的服务,同时向数字医疗产品的用户提供技术培训。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科研成果及工程化技术及产品有:CT系列:螺旋CT(CT-C3000)、(CT-C2800),全身CT(CT-C2000);永磁超级开放磁共振成像装置:NAM-P023A型磁共振成像系统;X射线产品:数字遥控X线机(NAX-500/800/1000R/F)、NAX-500DR数字X线摄影装置;超声产品: NAS-1000HF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仪、NAS-500/505/508/505A/508A黑白B超诊断仪 、NAS-2000多声束三维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心电监护产品: 动态心电图(NAD-399/372/303)、多参数监护仪(NAM-200);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信息管理系统HIS。其中螺旋CT扫描机CT-C3000、CT-C2800和0.23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自行研制),为国产数字医疗产品增添了新品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8人
    研究领域:其他环保和资源,其他新材料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生态保护 研究方向:工业生态,无废采矿,工业代谢,资源节约,生态工业评估,计算机模拟
    机构简介: 展开
    2002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由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共同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为牵头单位。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工业生态学领域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部门重点实验室,它表明我国在工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发展生态化工业的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化工业发展模式,开发生态化工艺与关键链接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的评价方法体系,为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为蔡九菊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陆钟武院士。几年来,重点实验室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通过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基地建设等,不断完善和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重点实验室已经完成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任务,重点实验室已初具规模。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根据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个单位的基础条件和学科优势,确定如下5个主要研究方向:   (1)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   (2)生态工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3)生态化工艺与链接技术   (4)资源节约与物质循环   (5)生态工业技术评估与系统集成。
  •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0人
    研究领域:其他机械,其他环保和资源,控制系统 研究方向: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智能建模控制,诊断自愈控制,检测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开展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流程工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实现流程工业绿色化与综合自动化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机制创新,促进“重点实验室—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3产业化基地”的有机结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体系。基础研究瞄准国家目标和国际自动化学术发展前沿,在主要研究方向上不断探索新理论与新方法,取得具有国际领先、对我国工业自动化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自动化学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以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发挥创新群体的作用,协调攻关,解决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我国流程工业实现绿色化与综合自动化,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以实验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支撑,与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相关的高技术产品,通过863产业化基地,在流程工业企业广泛推广应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验室面向实现我国流程工业绿色化与综合自动化、实现企业全局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需求,解决实现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提出的工业界亟待解决的,对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中具有挑战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确定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全流程一体化控制、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建模与优化决策方法、具有综合复杂性的工业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难测工艺参数与生产指标的软测量与检测技术及装置、生产过程的运行工况故障预测、诊断与自愈控制。五个研究方向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工业装置的检测与控制—复杂工业过程的运行控制与运行工况故障诊断—生产管理与运作管理的决策—全流程一体化控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方法为主线,解决难测参数与生产指标的实时检测、具有综合复杂性的工业过程的控制、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工业过程的安全运行控制、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生产全流程运行控制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协同性和易用性等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80人
    研究领域:铸造/热处理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低成本轧制,性能演变控制,成形自动化,先进制备技术,高性能材料
    机构简介: 展开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RAL,前身是建于19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轧钢实验室,在老一代学长们的艰苦努力下,稳步发展,实力渐强。1989年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踏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21世纪,RAL加快了发展步伐,规模扩大,水平提高,正在朝着成为本领域科研国家队的目标前进。
1 到第

主办单位:辽阳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单位:科易网

辽ICP备16017206号-1

辽公网安备 21100302203138号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联系我们

客服咨询

400-649-1633

工作日:08:30-21:00

节假日:08:30-12:00

13:30-17:30